置顶|本站文章索引
关于我
来着何人,报上姓名。俺是AAA高老庄旺铺招租,是一名三维视觉算法工程师,以前从事SLAM,现在主要从事3dgs重建,神经辐射场,图像和视频的AIGC,目前在自动驾驶领域当牛马,也可以找我交流CSGO和OW(上勾拳!)。
以后会在这边分享一些技术,或者一些杂谈。
联系方式
如果你想要与我交流,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:
GitHub: https://github.com/chengYi-xun
邮箱: ldq4399@163.com
感谢你的阅读,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学习和成长!
生成式人工智能
通用理论
笔记|扩散模型(一):一些概率论的基础概念和理论
笔记|扩散模型(二):生成模型的技术路线总览
笔记|扩散模型(二):生成对抗理论
笔记|生成模型(三):生成对抗理论
生成对抗网络(Generative
Adversarial Nets,GAN)
核心思想
生成对抗网络是一种基于对抗学习的深度生成模型,最早由Ian
Goodfellow于2014年在《Generative Adversarial
Nets》中提出,一经提出便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,也将生成模型的热度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峰。上节有讨论到,直接用图片做监督存带来均值灾难,我们又无法得到真实分布从而监督训练。因此,借助变分推断的思想做一个概率分布近似。从一个简单的已知分布(如标准高斯分布)出发,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,将其近似为真实数据的概率分布。GAN正是遵循这一理论,但实现过程中直接对齐分布是很难的,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概率分布的函数形式,所以也无法得知它到底有几个参数。
所以可以换一个思想,既然无法得到概率分布函数的具体形式,没有参数,不好近似,那我就不去近似他了。对于两个分布而言,如果它们的大多数随机采样的样本概率都是对齐的,那不就说明这两个概率分布函数已经接近了吗。很好,你已经掌握了生成对抗网络的要领,试着自己实现一下吧。(-_-||)
网络架构
生成对抗网络采用双网络架构设计,由生成器( ...
笔记|生成模型(二):生成模型的技术路线总览
判别模型 vs 生成模型
在人工智能领域,如今深度学习模型大致可分为两类:判别式模型(Discriminative
Models)和生成式模型(Generative Models)。
判别模型:
判别模型关注的是建模条件概率 \(P(y \mid
x)\),即在给定输入 \(x\)
的条件下预测标签 \(y\)。从信息学角度来看,人类所使用的语言、图像、音频等形式的信息,虽然本质上处于极高维空间中,但它们在该空间中的分布往往集中在结构性很强、低维的流形上。因此,它们在高维空间中呈现出几何稀疏性,换句话说,数据在高维空间中运动、变化,但只活动在某种低自由度的结构中。举个栗子:假设我们用
\(64×64×3=12288\)
维来表示彩色人脸图像,但现实中,人脸受限于:姿态(2~3个自由度),表情(2~5个自由度),光照变化,年龄、性别等特征。尽管图像空间是
1 万多维,人脸变化的真实自由度可能只有几十个维度,所以,所有可能的 RGB
图像中,人脸图像只占据一个非常小的“面团”一样的区域,这个区域是一个低维流形。
很多人对低维流形可能理解的还是不够形象,举一个更抽象的例子就是:想象一只虫子在 ...
笔记|生成模型(一):一些概率论的基础概念和理论
概率 vs 似然
概率:已知某种分布和其参数 \(\theta\) 的情况下,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。
似然:已知一种分布形态(可能是高斯分布,泊松分布等)和一组观测数据的情况下,不同的参数
\(\theta\)
产生这组观测数据的可能性。
简单来说,概率是已知 \(P(x)\)
的具体形式,求 \(x = x_0\) 时候的值。
而似然是已知 \(P(x)\)
的形态,比如二次函数,一次函数之类的,但是其具体参数未知。假设这里是二次函数
\(P(x) =
ax^2+bx+c\),同时我们又已知一组观测数据 \(x_1, x_2, x_3, \ldots,
x_n\),则任意一组参数 \(a, b,
c\) 产生上述观测数据的可能性即为似然。
最大似然(MLE):假设存在独立同分布的观测数据 \(x_1, x_2, x_3, \ldots,
x_n\),某个概率分布函数是 \(P_\theta(x)\),\(\theta\)
为该函数的参数,则这组观测数据的联合概率有如下形式:
\[P_\theta(x_1, \ldots, x_n) = \prod_{i =
1}^N P_\theta( ...